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农民院士》影片讲述了为改变澜沧县蒿枝坝的命运,心怀党和人民,一心想要以科技回报国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向工程院立下了军令状,带着团队前往澜沧蒿枝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篇1)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同时,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难题“大宗中药材品种三七连作障碍”也迎刃而解。

他总是心系群众,始终全身心融入到贫困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x省x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x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承担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朱有勇二话不说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措施。每次下乡,他总是第一个冲下车,有时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肥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为找到适合当地的优势项目,他清晨就下田,深夜仍在研究问题,殚精竭虑,带领团队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4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的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在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实现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在全国首创的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等种植技能;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

从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篇2)

朱有勇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立足农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4年时间,他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他无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和专利所得,让企业全部拿出来给农民群众分红,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朱有勇同志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潜心科研、矢志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攻克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系列重大课题。他构建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28.8亿元,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

朱有勇同志恪尽职守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明道信道、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和学术带头人,在科技扶贫生动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毅然决定捐出个人获得的400万元奖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篇3)

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这场无数人前仆后继的脱贫攻坚战终于取得胜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了一个又一个让我们感动的“脱贫战士”,他们饱含着热情,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土地上,用自己最好的年华书写着感人的脱贫故事。

在千千万万“脱贫战士”中,有这样一位“农民院士”,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在心。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他的贡献。

朱有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忠诚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多年来,他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报告会上,朱有勇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为题作了报告,报告团其他成员刘元昕、黄惠川、李娜努、杨华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作了报告,讲述了朱有勇同志科技报国、勇于探索,心系人民、造福群众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篇4)

《农民院士》片中主人公——朱有勇院士是中国工程院一位卓越的科学家,30多年来他坚持从事着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全国扶贫的政策推行中,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长期扎根云南省澜沧县扶贫一线,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扶贫事业,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上,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院士”。2019年,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朱有勇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中,携手奔向致富之路,电影《农民院士》真实还原了朱有勇同志的精准扶贫事迹。片中,因为观念上的差异,朱院士及其团队在科技扶贫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与村民相处的深入,朱院士努力融入村民,用真心与行动一点点改变着当地农民的思想与观念。

于荣光以往演绎的“硬汉”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谈到这次饰演朱有勇院士,于荣光说:“朱院士才是真正的‘硬汉’。他曾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工作,又在60多岁的年纪到边疆科技扶贫,一待就是5年多,还把科研成果无私奉献给老百姓。”于荣光表示,想通过这样一部影片向世界传递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传递朱有勇的精神。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篇5)

“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在x市引起强烈反响,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旗帜标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朱有勇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干部群众。“科技扶贫项目基地建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脱贫致富,哪个村寨就整村脱贫,造福广大群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昕说,朱有勇院士怀着对边_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深情,扎根边_、大爱无_,用心、用功、用情开展了卓有成效又感人至深的科技扶贫事业。他的事迹与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是我永远的榜样和楷模。澜沧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李泉说,朱有勇院士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边_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朱有勇院士与他的团队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当地人民群众把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为我们直过民族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将以他为榜样,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以身作则带领贫困乡亲发展脱贫产业的“主业”,认真持续做好科技教育扶贫工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平说,朱院士作为一名顶尖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深深地扎根于贫困地区,把论文写在边_大地上,他鞭策着我们一线的扶贫干部砥砺前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的专家院士,是无愧于时代的楷模。作为扶贫部门的干部,将以朱院士为榜样,带领贫困群众爬山过坎,相信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带领广大贫困群众与全国其他同胞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x市委组织部组工干部万丽说,我们基层党员要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旗帜标杆,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学习朱有勇院士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作为。

朱有勇的事迹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扎根基层,投入脱贫攻坚事业。

3个月前,受中国工程院委派,何朝辉来到澜沧县竹塘乡,担任云山村第一书记。“与时代楷模一起奋战在扶贫一线上,我是幸福的。”何朝辉跟随朱有勇上山下田,与农民朋友大碗吃饭、大碗喝酒;看着他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切薯、播种、理墒……“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民的深情厚谊,感悟到了他坚毅执著的科学精神和真诚质朴的杰出品格,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会是我终生追随的目标、学习的榜样。”戴晓海从x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x市工作,今年年初,他光荣地加入了扶贫工作者的队伍,成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双相村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他说,我们年轻的共产党员应当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向这样的榜样致敬,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把中国梦从蓝图变为现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