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少帅观后感8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少帅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少帅》是由张黎执导,文章、李雪健、宋佳领衔主演的年代剧。该剧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传奇人物张学良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少帅观后感范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少帅观后感800字(篇1)

现在看到8集了,对文章一口京片子味实在受不了了你说好的东北口音呢,一二集是孩童时代的张学良,口音还挺纯的,纯东北口音,然后长大了就成了京片子味,这个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简直不能太棒,威风,又有小孩的一面,老演员就是老演员,真是演的不错,还有小宋佳,小宋佳真是演正戏的女演员,从闯关东到这个。觉得她演戏真的不错的。

文章,就是饰演太多了小男人的角色,贫嘴,说话北京口音。

也就是其他演员都很棒,而文章有点让我失望。

还有为啥是少帅啊,我现在对李雪健的张作霖感兴趣。

30集的时候张作霖死了,以至于到40集我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吐槽赵四和宋美龄,这个赵四选角我不是太喜欢觉得有点丑,但是挺清纯的,主要是我更喜欢小宋佳的于凤至,所以,赵四小姐谁演,我都不喜欢,40集凤至的造型变了,真是超级美啊,其实这部电视剧里李雪健,宋佳演技都不错,都是正戏出来的,而文章并没有太出彩吧,中规中矩吧,不知道换个演员会不会更好。宋美龄不应该端庄大方么为什么有一种风尘气

还有,郭松龄,他在前面戏份很多啊,简直和张学良像一种CP的感觉啊,以至于40集张学良还在回忆他的话,看来,郭松龄真是对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郭为什么背叛他,其实郭也是为了这个东北好,只不过采取了以卵击石的方法。还有一个角色就是杨宇霆,这个角色塑造的真好,就是有点太自负了。我有点说不明白他。

其实,还是觉得有点可悲吧,觉得张学良并没有超过张作霖。以及最近知道张学良还有一个弟弟叫张学思,他在17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共产党。这就是历史吧,一步一步把人往前推,很多人都是历史的牺牲者。

少帅观后感800字(篇2)

张学良,作为民国四大“F4”之一,其传奇的人生值得后人细细阅读。张黎导演的《少帅》,通过虚实结合的剧情,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张学良,他的锋芒毕露,他的风流多情,他的坚持与执著,他的敏锐与矛盾,让我们看到时势造英雄的无奈和忐忑。该剧浓缩张学良从幼年到1936年的短暂生涯,却让我们看到一副变幻莫测、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历史画卷。

1936年的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历史被彻底改写。虽然张学良只在历史上占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其实这背后作出多大的努力和牺牲,并不人尽皆知。而该剧通过倒叙的叙事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顽劣自省、亡父挺身负重任的爱国英雄复杂和纠结的人生。

张黎导演对年代剧是非常有感觉,像我们熟悉的《军人机密》、《人间正道是沧桑》、《圣天门口》和《四十九日·祭》等大戏观众耳熟能详,这些剧集收视率都很喜人,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情感的表现昭著,像《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两兄弟不同的信仰使命贯穿到历史事件中,有气势恢宏的战争场景,亦有缠绵悱恻的情感表达,粗犷中见细腻的表达方式令观众甚为欢喜。

该剧涉及人物众多,但一点也不马虎行事,几乎每个角色都是演员用心演绎,称得上真正的良心剧,无论是台词还是到战争场景的部署,该剧都是奔着打造精品剧集尽心尽力。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是推动观众继续追剧的最大动力,无论是李雪健演绎的张作霖,还是文章演绎的张学良,或许是宋佳演绎的于凤至,他们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角色情感饱满,在细节上见闪光点。

张作霖对张学良的用心良苦,还是对老哥们的无奈和大义灭亲,都不是扁平化表现,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设身处地思虑,如果换位思考该怎么办?一句“妈了个巴子”让张作霖这个角色顿时鲜活起来。还有张学良在父亲被炸死之后,万般无奈扛起的重任,有不少的落泪戏份,以及他打吗啡减压的桥段,都令人感到张学良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而于凤至的大度和贤惠,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站在成功男人背后坚实的堡垒。

除了角色塑造得异常精彩之外,情节的走向基本上依靠是史事,但简单的历史书籍并不能让我们知晓更多翔实的内容,而该剧呈现的奉系中权利的争斗亦是风生水起,没有几把刷子,这些马匪出生的人谁都不是好捏的柿子。作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和劝说归日的日本使节以及“东北易帜”的蒋介石不断周旋和艰难的抉择也是该剧表现的重点。

张学良的风流,并不是荷尔蒙和多巴胺分泌过旺,看了该剧才会明白,一个被各种现实问题搅得焦头烂额的年轻才俊,他不仅仅需要处理问题的智商和胆略,他也是人需要发泄和派遣无穷无尽席卷而来的矛盾和困难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佳话,更多是他们共同成长的一个见证,最终升华的不仅仅是一个“药引子”那么简单。

随着《少帅》电视剧的大热,还会看到一些人肆意妄为的评说,认为张学良是一个骑墙之人,或许是一个投机主义,意思见风使陀,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将领。其实狡辩没有更多意义,电视剧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周恩来说: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而毛泽东的评价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历史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但西安事变这事件的真伪,还需要更多的考证吗?其实如果张学良为己自私,那他可以挟家眷逃到美国,也未必非得去穿东北三省总司令的夹脚鞋。

少帅观后感800字(篇3)

看完48集电视剧《少帅》,总体上是较为成功的,该剧演绎诠释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发家史与小六子少帅张学良的成长史,直至张学良顺应历史潮流与杨虎城一起发起震惊中外、促成国共联合抗战之西安事变,给国人以启示与反思。但亦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人就该剧几个主要人物表演浅谈几句:李雪健饰演张作霖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值得称赞也,可评为下届电视剧金鹰奖最佳男主角或男配角。

张作霖系东北奉系军阀大头目,上世纪30年代拥有绝对势力的大军阀,是东北三省的土皇帝,大权在握、妻妾绕身。在日军侵略中国领土之际不与日军同流合污,后被日军袭击返回奉天火车秘密杀害。但该剧张作霖的剧情实在太冗长,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大军阀上花重资过于渲染啊 。文章饰演张学良形象不符,缺乏东北人之味,演技一般般,哭戏还可以。9.18事变日军突袭东北军北大营,张学良第一时间并非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而是张学良错误的分析时局形势下令“坚决不抵抗”,他以为如此忍让就可以化解事端,没想到日军步步为营,竟然侵略占领了东北全境,进而向华北大举进军,并企图占领全中国;张学良为此承当了“不抵抗将军”之骂名恶果,这是张学良政治上不成熟、军事上不称职、决策上不果敢之表现;直至张学良被蒋介石派往陕北缴共损兵折将之后,在辱权失地、血的教训事实面前,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吁和中共的启迪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苦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效,不得不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直至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在这一历史主线上,该剧还是演绎诠释得较为客观真实的。

小宋佳饰演于凤至,温柔、宽慰、包容的人物性格特征诠释得十分到位。郭松龄的豪爽、耿直、正义;杨宇霆的精明、自傲、弄权的个性表演亦给观众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均有独到之处。张嘉译饰演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剧中曾出现李大钊激情演讲揭露奉系军阀张作霖反动本质以及李大钊被张作霖处以绞刑、英勇就义的片段,这是该剧必不可少的情节,遗憾的是镜头太短,演绎得不够充分啊。张歆怡饰演赵四小姐不咋的。饰演张学良表嫂的柳岩没有太多的戏,导演只不过是秀秀她的旗袍似锦,风骚妖娆身材罢了;此乃“赶时髦、吸眼球”也。蒋介石、宋美龄饰演者选人根本就是乱弹琴。蒋介石身材哪有那么壮实,看看蒋那时的旧照简直就是瘦的像是吃鸦片的瘦电线杆,形象又丑陋又干瘦,实在令人不能恭维;其扮演者唯一就是讲话口音到位,完全可以让他配音,让马晓伟演绎啊。王姬之女高丽雯饰演宋美龄,上世纪30年代也一味赶时髦追求范冰冰之流的瓜子脸,导演选人吃错药也。请导演多看看当时宋美龄的照片啊。哎,无语。

该剧对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演绎诠释的过于简单省略,此乃最大缺陷与遗憾啊。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扮演者也不如以前的演员古月、刘劲演绎得好,总用一种说不出的不到位不够味之感觉。毛泽东与周恩来穿红军军装衣领上怎么没有红领章,百思不得其解也。导演与服装师咋整的啊。现在的导演赶时髦、瞎折腾、胡乱搞、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被曲解得过于失真,此乃一大悲哀也。呜呼。

少帅观后感800字(篇4)

少帅当然就是张学良,这位历经军阀、抗战、漫长囚禁的老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传奇。关于张学良的传记、评述、纪录实在太多,我总难忘他关于自己风流韵事的一段口述。

我很读过一些张学良和大历史的书,但总是忘不了他喜感的东北口音,以及这段身为花花公子的自鸣得意。这些细枝末节,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在宏大的历史之下,那些名垂青史的人,本身未必那么严肃正经。好比真实的这位少帅张学良,在家国大义之外,也是个有趣的人咧。

没有人比张黎更适合拍“少帅”了, 这位一直关注宏大题材的国产剧导演,最擅长的就是把厚重的历史,落实到鲜活的人物上。在上面我提到张学良的风流韵事,果不其然,张黎就把它落实到柳岩饰演的表嫂身上了。

这可不是张黎演绎历史,而是来自张学良的亲口叙述:“她(表嫂)并不是个好人,是个暗娼,我表哥娶了她,那我常到他家去玩去,那时我才十六岁嘛,有一天家里没人,她调戏我,所以我坏蛋就是从她身上学来的,我也因此看不起女人。”

你看,相较之下,张黎是把表嫂一段的韵事美化了,柳岩饰演的表嫂不是“坏蛋”,反而充满了母性的善良。

张学良的精彩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剧本,而张黎的把握能力,则让历史拨开了生硬的、冰冷的外衣,露出满是“人味”的血肉来。这就是这部《少帅》的基调,这是张学良和张黎两位,分别用人生和创作打下的根基。

然而站在台前的不是张学良,更不是张黎,而是那位戏外人生同样精彩的演员文章。在“周一见”的风流韵事之后,文章蛰伏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不少人忘记了“文章是个好演员”这回事。从《奋斗》、《蜗居》、《裸婚时代》、《小爸爸》,文章一直是新生代里“会演”的一位。在《走着瞧》里和毛驴对谈的一段独角戏,更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可以把《少帅》当做文章的复出之作,在这部戏里他回归到了一位演员的本分,又一次用作品和观众对话了。直到第三集才出场的文章,最让人意外的是沉得住气。要知道,青年少帅的那种“混不吝”的性格,很容易被表演成痞子气,火候、尺寸的把握,从来都是最考验演员的。文章奉献了出色的表演,那份乖张和隐忍,完整而且统一。

和郭靖宇们浮夸的剧作方式不同,张黎的作品才是兼具厚重和娱乐性的新传奇剧。《少帅》保持了从《走向共和》以来的制作水准,带着历史题材的严谨和思辨,但又不似主旋律剧走入沉闷的桎梏。

这三个男人的一台戏,确是好戏。

少帅观后感800字(篇5)

1、 没有远大的目标:只想守父业,“一统天下,振兴中华”这类的念想仅仅在脑海中闪过,没有雄心,那么必然对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中东路事件、出兵关内支持老蒋都是为了“小利”——前者为了一时经济利益,不惜与老毛子翻脸,失掉了制约日本的唯一外部力量;后者冲着“华北王”的诱饵,决策团队和精锐进关,让鬼子放手搞“九一八”。而老蒋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始终将他作为竞争对手,这两次出招都是想着怎么最终将东北拿下,出发点的高下立分。

2、 不善于用人:杨宇霆被杀固然有自身居功自傲、尾大不掉的因素,但少帅缺乏御人之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他没有想“杨宇霆为什么要在他面前充大爷”——对于杨这种以“谋士”自居的人而言,以得到主公的尊重为最大荣誉。从始至终,少帅何时给过他尊重,哪怕表面上的?杨在他面前显摆,为父做寿大搞筵席冷落他,是得不到尊重从而自尊心作祟的过激反应。小张没这么想,他嫉妒杨的才干和威望,更耿耿于怀“郭松龄和杨宇霆的恩怨”,一直有为老师报仇的想法,而不去想郭和大帅死了后只有杨能够给他指路。作为领导人,介入下属间恩怨本就错位了,因为“对错”而不是“得失”杀了杨宇霆更是大错特错。

在用人上,小张不善于为对方着想是最大的弊端。老张从底层爬起,尝尽人情世故,所以做人功夫一流,导致团队凝聚力一流,小张作为官二代成长路上万事不求人,缺少这种磨练。

3、 不精通谋略:夹在老毛子、鬼子、中央三大势力之间,作为力量最薄弱一方,尽可能不要表露立场。他则不然,刚刚接班,可能是想立威、或者愤青,就对记者说“信仰三民主义,希望祖国统一”,对来拉拢他的日本贵族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这类话对于27岁的愤青来说是没错,但对于领导者则是只能想不能说,要干就偷偷摸摸干。他倒好,早早把底牌让鬼子看得一干二净,鬼子也就丢掉对他的幻想,开始谋划武力解决他。

既然要和鬼子干到底,就要知己知彼,但是小张根本没有摸清楚鬼子的老底。当时日方政坛有几类势力:天皇、文官政客、陆军高层、陆军中下层、海军等,陆军中下层(例如以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为代表的关东军军官)对东北态度最为激进,陆军高层其次,海军是陆军的天然反对派,文官还是有远见的、认为全面入侵中国会把日本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天皇是平衡大师。小张没看清其中关系,以为东京不想打,关东军就会听话,他不知道日本陆军有“下克上”的传统,没看出来关东军中下层军官一门子想建功立业向上爬,可以置高层的命令于不顾。

唉!老祖宗在春秋战国时代就炉火纯青的纵横捭阖政治把戏,他这个年青人就是没学会,也是他爹死早了。

4、 不能自身作则:他热衷吸毒、跳舞、打麻将、打高尔夫、搞派对,这对团队风气会造成什么影响?中东路事件,东北军被老毛子打的一塌糊涂,他大发雷霆,说“王____哈尔滨督战,天天麻将;张旅长夜夜泡夜总会;梁旅长不是战死,而是在床上被煤气熏死”,他抱怨东北军军官,却没反思自己那个时候在天津陪赵四生儿子对部队有什么影响。最高领导视军国大事为儿戏,下面人会拼命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