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怎么介绍内蒙古河套平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内蒙古喀喇沁王府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内蒙古喀喇沁王府导游词(一)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位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当时塞外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距今已有320年的历史。清代中晚期,这里又是卓索图盟的政治中心。

  喀喇沁亲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属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由于他们父辈即是挚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当兄弟看待,并把女儿嫁给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 ——即驸马的称号。

  元朝建立后,驸马吉伯格的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的意思。

  其后,传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他统领喀喇沁部在天聪二年归附了皇太极。在苏布地的帮助下,皇太极征服了漠南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地区蒙古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受封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先封贝子,后封多罗都棱郡王)。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今王爷府镇。后又经历十二代,传至贡桑诺尔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亲王品级。之所以在这里建王府,一是当时的锡伯河川草深林密,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环境优雅;二是这里有十八罗汉山,以王府为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后面又有印台山,所谓风水好,符合当时王公贵族的心理。据史书记载,原王府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00余间,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西院为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侧为生活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王府的后面是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园林式。花园内有十一座院落,137间房舍,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还建有戏楼、花窖和养鹿场。五座造型各异的凉亭,三座低栏平桥,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着叠石耸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园林景色。王府门前有九棵古榆,广场屹立着一字排开的十三座敖包。府内堂舍丹青斗彩,楼阁雕梁画栋,花苑姹紫嫣红,桦柏巍然参天。整座王府,肃穆古雅,气势恢弘,处处体现着主人的荣贵。喀喇沁亲王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东院已荡然无存,西院也仅存不多,后花园早已消失,仅主体建筑保存下来。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复建照壁、垂花门等。恢复后的亲王府有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书画厅、揖让厅、书塾、福晋居室等建筑,并举办有“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清代内蒙古王府历史陈列”等大型展览,被文博专家誉为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

  喀喇沁亲王府为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好的王府,体现了地区特色和民族宗教特点,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王府内值得称奇的还有月台上的古松——龙凤松,东边的为凤松,西边的为龙松,自然生长,惟妙惟肖。这两棵松树已被列为“中华奇树”之中。

  门外广场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爷贡桑诺尔布。贡王,字乐亭,生于1871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7岁时接任多罗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和卓索图盟协理盟长、盟长。1920年,被袁世凯晋封为亲王。贡桑诺尔布是最后一代王爷,也是政绩最突出、最开明的王爷。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通晓汉满蒙藏多种文字,还擅长诗词书画,骑射拳脚。 他承袭王位后,对其父亲时代的弊政进行改革,将旗民的无限徭役改为定额制,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此基础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兴办实业,训练军队,创出了内蒙古地区“五个第一”。

  第一个办学堂——崇正学堂。办教育是贡王实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绪二十八年(1920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创了崇正学堂,招收旗内30多名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并亲自担任校长。现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学的前身就是崇正学堂,至今已有120年的校龄,培养弟子数万,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在京创办了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人才摇篮的蒙藏学校。第一个办女学堂——毓正女学堂。光绪三十年,贡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盛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教育水平高。回国后,他又办起了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并且聘请日本女老师何原操子任教,讲授蒙、汉、日三种语文和各种家务学科。在守正武学堂内学习军事、训练军队,以保护地方安全。第一个派保送进修生和留学生。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贡王又第一个从各学堂抽出骨干,去国内天津、北京、上海和国外求学深造。

  第一个办报纸。为了提高旗民的素质,了解蒙古内外的情况,贡王又第一个办起了内蒙古最早的石版印刷的报纸——“婴报”,创办了报馆。

  第一个办邮电。贡王在蒙古地区第一个办起了邮电,他亲自指挥放树架线,架通了喀喇沁——围场的电话线路。在农业发展上,进行农作物增产试验,讲科学种田,并从浙江用火轮运桑苗数万株到北京,再用驼马运回本地,大面积种植,养蚕织布,现仍存有当时留下的桑树四棵。

  在工业发展上,开设了织布、染色、造绒毡、肥皂、蜡染五座工厂,发展地方工业,安置劳力,减少吃闲饭的旗民。 考试大编辑整理

  在商业发展上,建起了“三义洋行”,广招天津北京等地客商来经商,当时市场繁荣,一片昌盛景象,素有“小北京”之称。

  贡王推行的这些新政和经济的发展,在赤峰地区都是他人未曾创建的事业,对喀喇沁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贡王也因此在喀喇沁旗及至蒙古地区的声望越来越高。贡王有如此先进的思想、勇于开拓的意识,其思想根源在于他在京供职任蒙藏院总裁时,和进步人士吴绶卿、梁启超、吴昌硕、严复等进步的民主人士密切交往,受他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和孙中山先生的往来,奠定了他思想进步的基础。

  1920年8月2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组成国民党,史称“五党共和”,召开选举国民党理事代表大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王宠惠、贡桑诺尔布、王人文、王芝祥、吴景濂、张凤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数当选国民党理事,后来孙中山被推选为理事长。贡桑诺尔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当选,成为第一届国民党中央理事会九理事之一。而后,多次与孙中山出席国民党各种重要会议,及时向世界阐述中华民国的民族政策,贡桑诺尔布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少数民族国民党创始人之一。正当建党伊始,袁世凯窃取政权,孙中山顾全大局让位于袁世凯,因贡桑诺尔布亲历了戊戌变法毁于袁世凯的后果,又看到好友梁启超、吴昌硕、严复被袁世凯排斥的遭遇,他不支持袁,回到喀喇沁王府,最早提出了“蒙汉民族团结自治”的口号,深受蒙汉民族的欢迎,并在热河省部分地区实践。后来,北洋政府慑于贡王在蒙古地区的威望,于1920年9月9日严令调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之职,开始了他在北洋政府20--年的政治生涯。任职期间,贡王曾多次劝阻外蒙古和西藏的独立活动,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做出过贡献。1930年贡王因脑溢血死于京城,时年59岁,死后葬于辽宁建平王子坟。喀喇沁亲王是民国内蒙古地区24王之首,是品级最高的加授亲王。

  朋友们,游览喀喇沁蒙古亲王府给我们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加深了我们对近现代史上蒙古族重要历史人物贡王的认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喀喇沁蒙古亲王府!

  内蒙古喀喇沁王府导游词(二)

  喀喇沁亲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属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由于他们父辈即是挚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当兄弟看待,并把女儿嫁给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 ——即驸马的称号。 元朝建立后,驸马吉伯格的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的意思。 其后,传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他统领喀喇沁部在天聪二年归附了皇太极。在苏布地的帮助下,皇太极征服了漠南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地区蒙古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受封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先封贝子,后封多罗都棱郡王)。

  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今王爷府镇。后又经历十二代,传至贡桑诺尔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亲王品级。之所以在这里建王府,一是当时的锡伯河川草深林密,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环境优雅;二是这里有十八罗汉山,以王府为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后面又有印台山,所谓风水好,符合当时王公贵族的心理。据史书记载,原王府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00余间,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西院为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侧为生活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

  王府的后面是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园林式。花园内有十一座院落,137间房舍,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还建有戏楼、花窖和养鹿场。五座造型各异的凉亭,三座低栏平桥,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着叠石耸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园林景色。王府门前有九棵古榆,广场屹立着一字排开的十三座敖包。府内堂舍丹青斗彩,楼阁雕梁画栋,花苑姹紫嫣红,桦柏巍然参天。整座王府,肃穆古雅,气势恢弘,处处体现着主人的荣贵。喀喇沁亲王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东院已荡然无存,西院也仅存不多,后花园早已消失,仅主体建筑保存下来。

  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复建照壁、垂花门等。恢复后的亲王府有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书画厅、揖让厅、书塾、福晋居室等建筑,并举办有“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清代内蒙古王府历史陈列”等大型展览,被文博专家誉为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 喀喇沁亲王府为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好的王府,体现了地区特色和民族宗教特点,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王府内值得称奇的还有月台上的古松——龙凤松,东边的为凤松,西边的为龙松,自然生长,惟妙惟肖。这两棵松树已被列为“中华奇树”之中。

  门外广场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爷贡桑诺尔布。贡王,字乐亭,生于1871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7岁时接任多罗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和卓索图盟协理盟长、盟长。1920年,被袁世凯晋封为亲王。贡桑诺尔布是最后一代王爷,也是政绩最突出、最开明的王爷。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通晓汉满蒙藏多种文字,还擅长诗词书画,骑射拳脚。 他承袭王位后,对其父亲时代的弊政进行改革,将旗民的无限徭役改为定额制,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此基础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兴办实业,创出了内蒙古地区“五个第一”。

  第一个办学堂——崇正学堂。办教育是贡王实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绪二十八年(1920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创了崇正学堂,招收旗内30多名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并亲自担任校长。现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学的前身就是崇正学堂,至今已有120年的校龄,培养弟子数万,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在京创办了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人才摇篮的蒙藏学校。第一个办女学堂——毓正女学堂。光绪三十年,贡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盛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教育水平高。回国后,他又办起了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并且聘请日本女老师何原操子任教,讲授蒙、汉、日三种语文和各种家务学科。

  内蒙古喀喇沁王府导游词(三)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山脉南缘,浑善达克沙地东端,是三大地貌区的结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称。在这两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种自然景观,被称作内蒙古风光的“百宝箱”。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岩石”。它处于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地带。草原上群山呈现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险峻,而山顶平缓起伏,冰石林在这平坦的丘陵地带显得格外突出。据专家分析,阿斯哈图石林主要是由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 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于第四纪冰川长期的精雕细刻,造就了阿斯哈图冰石林这一方神秘的独特的自然风貌,具有华山之险峻,黄山之秀丽,泰山之雄奇。这里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异。

  阿斯哈图冰石林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举世罕见的“冰石林”。阿斯哈图石林发育类型很多,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石柱”、“石丛”、“石笋”,有的好似“石塔”、“石墙”,还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萨斜塔”。

  阿斯哈图石林形态多变,很少有雷同形状,而且浑厚粗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触目。当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马柱、神剑石、南天门、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称。

  阿斯哈图高山耸立、流水潺潺、奇石怪异、风纯木秀,令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一处石景,从不同的方位观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这时,你会为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感慨万千。

  内蒙古美林谷生态旅游区导游词四

  美林谷生态旅游区位于喀喇沁旗美林镇内,从赤茅一级公路可直达景区,西距北京299公里,承德87公里,东距赤峰90公里。美林谷景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是一个自然形成,以原始次生林和亚高山草甸为主体景观的旅游度假胜地。

  美林谷森林密布,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景色宜人,谷内野兽出没,百鸟栖息,历史上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谷内既有奇峻陡峭的山峰怪石,又有众多的山泉河流,著名的锡泊河便发源于此。她流经峡谷时汇集了景区内多处泉流,水流量达每秒0.4平方米左右。由于长期地质运动和高山流水的下切作用,该区域形成了19处坡积裙和高山湿地冲积扇,它们环形分布于背风向的山脚下,水草丰美,鸟语花香。走进这里,你便有如贴近了大自然的肌肤,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吸,晃如走进了世外桃源。谷内最著名的景区为韭菜楼和滴水壶。自锡伯河源头沿山而上,进果树洼,上百花坡,登白桦岭,过石板天桥,便可见一楼型石峰,峰后大片冲积平原上长年生长着丛丛山韭菜,韭菜楼便因此得名。美林谷风景区由北京美林正大投资集团投资10亿元兴建,届时将成为华北地区独具神韵的自然风光旅游风景区。

  (一)韭菜楼

  韭菜楼风景区,位于喀喇沁旗西部与河北省交界处,山形东北平缓,西南陡峭,主峰海拔1860米。由于山高林茂,泉水从山脚处冒了出来,顺沟而下,一路上汇聚着其它山泉,形成了滚滚奔腾的河流,这就是锡伯河的源头。清代,韭菜楼属木兰围场。因为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从康熙皇帝开始,木兰围场辟为习武狩猎、避暑游玩场所,现在在韭菜山顶有时还可以见到残瓦碎陶、箭簇矛头等遗物。

  再往前走是百花坡,这里盛开的鲜花主要有石竹子花,浅黄色的癞毛子花,还有纯紫色的高乌头花,蓝白色的山苏子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过了百花坡转过阳坡小洼,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修长挺拔的白桦树,这就是著名的白桦岭。

  走出白桦岭,我们看山梁上立着的一块长有双耳的奇石,说明韭菜楼的主峰就要到了。从山下仰望,山顶呈平台状,南北各有一峰,南高北低。北峰脚下的“骆驼石”、“石门岩”、“椅子石”等景观,与对坡林海中的几处石丘隔谷相望,天然成趣。

  北峰顶部有处醒目的石岩,一东一西,对峙而卧,东岩伟岸奇崛,西岩小巧别致,上边有两个石笋,似一对脉脉含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所以被称为情侣石。

  最美当属“南楼”风光,走过弯曲的小路,直奔高十几米、长五十余米的石峰,就上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桥”。“天桥”宽不到一米,窄不盈一尺,对人的胆气既是一种压抑又是一种挑战。

  过天桥不远处,在悬崖峭壁上,有一天然洞穴,叫做“鸳鸯洞”,据传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对不甘父母之命的恋人,不畏世俗,携手逃人这深山,毅然跨过天桥,隐人林间,靠野菜野果在这“鸳鸯洞”内度过一个甜蜜而美好的蜜月。

  在距南楼北峰一里之遥的地方。生长着一片片的山韭菜和筒葱,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韭菜楼”就是因在楼顶似的山巅生长着田园里的韭菜而得名。

  (二)滴水壶

  滴水壶景观挂于美林乡敖包梁一侧的石崖立壁上,高约30米,因雨水渗水积在山腹汇集而成,长年滴水不断,峭壁顶上一块壶型巨石凌空悬卧,斜坠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壶。

  滴水壶一年四季,变幻莫测,春秋两季,滴水不止,一里之处就可听到叮咚悦耳、有韵有致的滴水声。夏季的滴水壶最为壮观,此时滴水壶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从崖顶上一泻而下。这珠玑的组合,水流的跌落,虽没有“忽闻雷声殷前川”的雄姿盖世,却有“温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动秀美。远远望去,洁白水帘,飘飘然然,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图,让人陶醉。冬季滴水壶则结成数丈冰挂,似壁银帘,重新回归渲泄后的平静和爆发后的沉默中。滴水壶的四周也充满生机和惊奇,滴水壶川沟谷狭长,宽约30米,周围天然次生林资源丰富,针阔树种繁多,秋霜过后,黄、绿、紫、红,各色纷呈,绚丽多彩。

  内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区)导游词五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大-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汉时,前120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0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光绪年问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